吞舟是漏成语的解释

吞舟是漏成语的解释为:本指大鱼漏网,后常比喻恶人力大,而未能被法网所收,亦指罪大恶极,难以逃避法律的制裁,但侥幸逃脱重大的惩罚,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结构为主谓式。

1、吞舟是漏的拼音

吞舟是漏成语的解释

tūn zhōu shì lòu

2、吞舟是漏的释义

吞舟是漏原意是指能吞下大船的网眼却会漏掉小鱼,比喻法律太宽,大奸不除,小奸漏网,也用来形容事物存在大的漏洞或缺陷,使得本应被捕获或处理的重要部分得以逃脱。

3、吞舟是漏的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物》:“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故尧舜有天下,非桀也,非失天下也,反焉是矣,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夫以诸侯忧天下者,其唯大盗乎?夫以王天下、名物数称最盛也,则齐桓、公之伯功不立;今以知为是、以己为非,则是齐桓、公之所非也,夫知是己非,知非己是,此是士君子之分也,若夫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此其道远而险,又有譁而嚣者,则不免于非人、丧身于物矣,彼至人者,世譽之而不加劝,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彼且以世为不足游,故乘道德而浮游,夫乘道德而浮游者,其于天下也,无之而不已,求之而无不得也,犹彼挈太山超北海之类也,夫有若此者,又恶用夫大哉!夫小大虽殊,逍遥一也,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在这里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阐述了大道无为、逍遥自在的哲学思想,而“吞舟是漏”这一说法,虽未直接出现在这段文字中,但后世根据庄子的思想,引申出此成语,用以形容法律或制度上的漏洞,不过,直接作为成语出处,更常见的引用是后人对此类现象的概括,而非直接出自《庄子》原文的某一句话。

4、吞舟是漏的例句

由于法律存在吞舟是漏的现象,一些重大犯罪案件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5、吞舟是漏的成语用法

该成语通常用作谓语、定语,用于形容法律、制度或政策上的重大缺陷或漏洞,导致本应受到制裁或处理的重要对象得以逃脱。

6、吞舟是漏的示例

在反腐败斗争中,如果法律制度存在吞舟是漏的问题,那么一些大贪巨腐就可能逃脱法律的制裁,而一些小鱼小虾却可能因为小错误而受到惩罚,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7、吞舟是漏的近义词

网漏吞舟、疏而不漏(但注意,“疏而不漏”原意是法律周密,坏人逃不脱,与“吞舟是漏”意思相反,但在某些语境下,若强调法律虽有漏洞但终将不漏掉坏人,可视为一种反义引申的近义词,但严格来说并不准确,更准确的近义词可能是“法网疏漏”)。

8、吞舟是漏的反义词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指法律周密,不会漏掉坏人)、滴水不漏(原指一滴水也不外漏,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但在此语境下,可引申为法律或制度严密无漏)。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