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如乘鸾向烟雾,精神流离不自据。的解释

诗词原文

湘妃

杳如乘鸾向烟雾,精神流离不自据。的解释

唐·李商隐

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客多情独倚楼。

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梦柳纤柔。

杳如乘鸾向烟雾,精神流离不自据。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湘江水波荡漾如同泪水般清澈而深邃,我这位楚地的旅人满怀深情独自倚靠在楼上,行云投下影子,月亮也仿佛害羞般躲藏,东风吹来的夜晚比秋天还要寒冷,远方的路途应该正为春天的逝去而感到悲伤,在这残破的夜晚我还梦见那纤细柔美的柳枝,就像乘着鸾鸟飞向烟雾缭绕的远方,我的精神流离失所,无法自我控制。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湘江的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逝去时光的哀愁,诗中“湘波如泪”形象地描绘了湘江的清澈与诗人内心的悲伤,“行云有影月含羞”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微妙情感,最后两句“杳如乘鸾向烟雾,精神流离不自据”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精神上的迷茫和流离失所。

赏析

这首诗以湘江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无限哀愁,诗中“湘波如泪”的比喻新颖而贴切,既描绘了湘江的清澈,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行云有影月含羞”等自然景象的描写,也为全诗增添了一种朦胧而优美的意境,最后两句“杳如乘鸾向烟雾,精神流离不自据”则通过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精神上的迷茫和流离失所,使全诗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李商隐在游历湘江时所作,当时他身处异乡,远离亲人,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逝去时光的哀愁,湘江的美景和诗人的内心情感相互交融,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从而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和哀愁的诗歌,李商隐的诗歌风格也深受当时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他的诗作往往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情感内涵。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