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荔枝香
宋·苏轼
红纱帐里透芳菲,碧树枝头挂翠微。
暑气已交五六月,云中初见两三枝。
琼浆玉液胜瑶酒,凤髓龙肝美可奇。
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应不到长安。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译文
红纱帐中透出阵阵芳香,碧绿的枝头挂满了翠绿的叶子,五六月间暑气已至,云端中初次见到了两三枝荔枝,它的琼浆玉液胜过瑶酒,凤髓龙肝般的果肉美味无比,如果杨贵妃知道这种美味,那么荔枝就不会被送到长安去了。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荔枝在五六月成熟时的景象,以及荔枝的美味,首联通过红纱帐和碧树头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美丽的环境;颔联则直接点出荔枝成熟的时节和初见的喜悦;颈联进一步赞美荔枝的美味,用“琼浆玉液”、“凤髓龙肝”等词语来形容;尾联则通过假设杨贵妃知道荔枝美味,就不会让荔枝长途跋涉送到长安的幽默说法,进一步突出了荔枝的珍贵。
赏析
这首诗以荔枝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荔枝的诱人之处,诗人不仅描绘了荔枝生长的环境和时节,还通过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将荔枝的美味描绘得淋漓尽致,尾联的幽默说法也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苏轼对荔枝的喜爱有关,苏轼在贬谪期间,曾有机会品尝到荔枝,并对其美味赞不绝口,这首诗可能就是他在品尝荔枝后,有感而发创作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态度,这首诗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自然美景和美食的热爱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