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高山绝顶
宋·项安世
谁言天地一无私,底事阳和到顶迟。
春色不随流水去,花光长占日边枝。
作者简介
项安世(1129年—1208年),字平父(一作平甫),号说斋,宋朝江陵人,他自幼聪颖好学,曾师从理学大师胡宏,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知处州等职,项安世学识渊博,尤长于史学,对《左传》、《史记》等古籍有深入研究,他的诗文也颇有名气,风格清新自然,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译文
谁说天地之间没有偏私呢?为何春天的温暖迟迟才到达高山之巅?然而春天的景色并未随着流水远去,那绚烂的花朵依然占据着日边的枝头,绽放着光彩。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高山之巅春天来得较晚的现象,引发了对天地是否无私的哲思,前两句以反问开篇,提出疑问;后两句则以春天的景色依旧美丽作为回答,暗示了即使自然条件有所差异,但春天的美好依然无处不在。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天地无私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前两句“谁言天地一无私,底事阳和到顶迟”通过反问和设问的方式,巧妙地引出了对天地是否无私的探讨,诗人以高山之巅春天来得较晚为例,质疑了天地的无私性,后两句“春色不随流水去,花光长占日边枝”则以春天的景色依旧美丽作为回答,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顽强生命力,这种对比和转折,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生动有力。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运用了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哲思,使得诗歌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和深刻。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关,项安世一生历经坎坷,仕途不顺,但他始终保持着对人生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某个春天登上高山之巅时,看到春天来得较晚的景象而引发的感慨和思考,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天地无私与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