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世取才先实用,儒生报国岂身谋。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杂诗

圣世取才先实用,儒生报国岂身谋。全诗是什么?

宋·陆游

圣世取才先实用,儒生报国岂身谋。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江山凭掌握,六经权度在心头。

只今惟有孤忠在,望断天涯泪不收。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著《南唐书》,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译文

圣明的时代选拔人才首先看重的是实用之才,儒生们报效国家岂能仅仅为了个人的谋划,时运到来时,天地仿佛都在助力;时运不济时,即便是英雄也难以施展身手,广阔的江山需要我们去掌握,儒家的经典和道义要时刻铭记在心,如今只剩下我一人坚守着忠诚,望着遥远的天边,泪水不停地流淌。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陆游对于人才选拔、个人与国家关系以及时运对个人命运影响的深刻思考,首句强调圣世取才的标准是实用,次句指出儒生报国的志向不应仅限于个人私利,三、四句通过对比时来运转和时运不济两种情况,揭示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五、六句则强调了掌握江山、铭记道义的重要性,末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忠诚的坚守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赏析

这首诗以议论为主,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陆游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复杂关系,首联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即圣世取才的标准和儒生报国的志向,颔联通过对比时来运转和时运不济两种情况,揭示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运的无奈和感慨,颈联则强调了掌握江山、铭记道义的重要性,体现了陆游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尾联以“孤忠”和“泪不收”作结,情感深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忠诚的坚守。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外有强敌环伺,内有奸臣当道,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但多次上书言事均未被采纳,甚至因“力说张浚用兵”而被免职,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陆游对于人才选拔、个人与国家关系以及时运对个人命运影响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忠诚的坚守。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