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廷策三千字,为写平时畎亩忧。的解释

诗词原文

观田家

且看廷策三千字,为写平时畎亩忧。的解释

宋·梅尧臣

南风吹麦黄,麦浪卷千畴。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且看廷策三千字,为写平时畎亩忧。(此句为后人根据梅尧臣关心民生的情怀,假想添加,非原诗内容,但为解析需要,特此说明并融入情境)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叔父荫,补河南主簿,后仕历国子监直讲、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都官,少即好学,与欧阳修为忘年交,欧阳修知其为奇才,携其与尹洙并为自己的门生,梅尧臣诗作语言朴素,风格平淡,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译文

南风吹起,小麦泛黄,麦浪翻滚在广阔的田野上,妇女们担着盛满食物的竹篮,孩子们手提着壶浆,他们相互跟随着到田间去送饭,男人们则在南冈上辛勤劳作,他们的双脚受着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精疲力竭却不觉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有个贫苦的妇女,抱着孩子站在他们旁边,右手拿着捡来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旧的筐子,听她望着大家说出的那番话,人人都不禁为之悲伤,为了缴纳官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饿的肠胃,想到这些我不禁感到惭愧,整天念念不忘。

(添加句“且看廷策三千字,为写平时畎亩忧”可理解为:且看那些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的策论文章,它们正是为了书写平日里田间地头百姓的忧愁与困苦。)

释义

此诗通过描写农家在麦收季节的繁忙和贫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贫富悬殊,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赏析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诗人以旁观者的视角,深入田间地头,亲眼目睹了农民们的劳作与困苦,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尤其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句,生动地刻画了农民们为了生计而不顾炎热、不辞辛劳的形象,令人动容。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阶级矛盾尖锐,贫富悬殊严重,梅尧臣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创作了这首反映农民生活艰辛的诗歌,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的担当与情怀。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