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铁围及大海,一一包容无迫隘。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铁围山颂

须弥铁围及大海,一一包容无迫隘。出自哪首诗?

宋·释宗杲

须弥铁围及大海,一一包容无迫隘。

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作者及朝代

作者:释宗杲(1089年-1163年)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释宗杲,俗姓奚,字昙晦,号妙喜,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禅宗高僧,临济宗杨岐派的重要传人,他生于江苏宜兴,自幼聪颖好学,后出家为僧,遍访名师,终成一代宗师,释宗杲的禅学思想深邃,主张“看话禅”,对后世禅宗影响深远,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禅师,还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其诗作多富含禅理,意境深远。

译文

须弥山、铁围山和广阔的大海,每一处都包容万物,没有丝毫的狭窄与逼迫,在这万象森罗的世界中,一切事物的影子都显现于其中,就像一颗圆满的光明,不分内外,无有界限。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须弥山、铁围山和大海的广阔无垠,以及它们包容万物的特性,来比喻禅心或佛性的广大无边和包容一切,须弥山是佛教中的圣山,象征着世界的中心;铁围山则环绕须弥山,象征着世界的边界;大海则象征着无边的广阔,诗人通过这些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禅心或佛性能够包容一切、超越一切界限的深刻哲理。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禅理,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壮丽景象,巧妙地将其与禅心或佛性相联系,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领悟到禅的深邃意境,诗中“一一包容无迫隘”一句,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对禅心或佛性包容性的赞美,体现了禅宗“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思想。“一颗圆光非内外”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禅心或佛性的圆满无碍,超越了内外的界限,达到了真正的自由与解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释宗杲的禅修体验和禅宗思想有关,作为一位禅宗高僧,释宗杲在长期的禅修过程中,对禅心或佛性的深刻体悟和领悟,使他能够创作出这样富含禅理的佳作,宋代禅宗思想的繁荣和发展,也为释宗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灵感来源,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禅修体验的结晶,也是禅宗思想在宋代发展的重要体现。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