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弃不施,吁嗟良可伤。的释义

诗词原文

代出自蓟北门行

仁义弃不施,吁嗟良可伤。的释义

南北朝·鲍照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行。

以此勤王室,夙夜不敢宁。

岂意事乖违,归骨委山冈。

鸟鸷逝不反,风凄凄兮夜霜。

眷言怀归日,养亲不敢忘。

须臾当毕命,岂复顾勋赏。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仁义弃不施,吁嗟良可伤。

作者简介

鲍照(约415年-466年),字明远,东海郡人(今属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中国南北朝时期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鲍照出身贫寒,却才华横溢,一生仕途坎坷,曾任临海王前军参军、秣陵令等职,世称“鲍参军”,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抱负不得施展的苦闷,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风格峻拔,语言劲健,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边关告急的文书从边亭飞传京城,烽火报警传到了长安未央宫中,朝廷征调军队驻守广武县,分兵救援北方边郡的危困,深秋时节士兵筋骨正强健,敌军也个个身强力壮武艺精,天子手按宝剑发怒,使者奔走传递着诏令,军队像雁群飞行一样沿着山岭,又如游鱼穿梭般横渡飞架的大桥,箫鼓声声吹拂着汉家乐曲,旌旗飘扬经受着胡地风霜,狂风呼啸着吹过万里边塞,飞沙走石漫天飞舞遮天蔽日,战马毛色如猬缩成一团,角弓也冻得难以拉开,时局危难才看出臣子的气节,世道混乱才识得忠良之心,战士们为报答君王的恩情,视死如归为国捐躯,忠臣们满怀悲愤,血泪交流,他们以此勤勉王室,日夜不敢安宁,怎料想事情竟违背意愿,最终只能将尸骨抛洒在荒郊野岭,雄鹰展翅一去不复返,寒风凄厉,夜霜凝重,心中眷恋着归家的日子,但赡养双亲的责任不敢忘怀,片刻之间就要结束生命,哪里还顾得上功勋奖赏?战士们为报答君王的恩情,视死如归为国捐躯,仁义之道却被抛弃不施,唉,这实在是令人悲伤啊!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关战争的激烈和战士们的英勇牺牲,表达了诗人对忠臣良将的赞美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仁义弃不施,吁嗟良可伤”一句,直接点出了诗人对当时社会仁义缺失、忠良之士得不到应有待遇的深深忧虑和哀伤。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上激昂悲壮,诗人通过生动的战争场景描写,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诗人也通过“仁义弃不施,吁嗟良可伤”等句,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和对忠良之士的深切同情,全诗语言劲健,风格峻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鲍照生活在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的时代,诗人出身贫寒,却才华横溢,一生仕途坎坷,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忠良之士得不到应有待遇的社会现实,他在这首诗中通过描写边关战争的激烈和战士们的英勇牺牲,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忠臣良将的赞美。“仁义弃不施,吁嗟良可伤”等句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忧虑。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