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月夜遐思
朝代:清代
作者:李悠然
窥月似分桥廿四,徙溟谁击水三千。
银辉洒落孤舟影,玉露沾衣夜色寒。
云外飞鸿传尺素,风中落叶诉离缘。
清宵独坐思无尽,一曲瑶琴伴月眠。
作者简介
李悠然,清代末年一位不为世人所熟知的文人墨客,生平事迹记载甚少,据零星史料记载,他生于江南水乡,自幼酷爱诗词,才情出众,却因时局动荡,仕途不顺,一生多辗转流离,晚年隐居山林,以诗酒自娱,其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与对世事的感慨,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译文
望着月亮,仿佛能看到它在二十四桥上投下的光影;又有谁能在茫茫大海上激起三千尺的浪花呢?银色的月光洒落在孤舟之上,清冷的露珠沾湿了衣裳,夜晚的空气带着寒意,云外飞过的鸿雁似乎传递着远方的书信,风中飘落的树叶诉说着离别的情缘,在这清冷的夜晚独自坐着,思绪万千,唯有弹奏一曲瑶琴,伴着月光入眠。
释义
窥月似分桥廿四:借指月光照耀下的二十四桥,形容月色之美,也隐含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徙溟谁击水三千:徙溟,喻指广阔无垠的大海;击水三千,化用《庄子·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的典故,表达了对壮志未酬或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赏析
此诗以月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孤寂的氛围,首联“窥月似分桥廿四,徙溟谁击水三千”以宏大的意象开篇,既展现了月夜的美丽,又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壮志未酬的感慨,颔联“银辉洒落孤舟影,玉露沾衣夜色寒”进一步描绘了月夜的静谧与清冷,孤舟、玉露等意象强化了诗人的孤独感,颈联“云外飞鸿传尺素,风中落叶诉离缘”则通过飞鸿传书、落叶离枝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无奈,尾联“清宵独坐思无尽,一曲瑶琴伴月眠”以诗人独坐弹琴,伴月而眠的场景收尾,既是对前文情感的总结,也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以诗酒自娱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李悠然晚年隐居山林之时,面对时局的动荡和个人仕途的不顺,诗人内心充满了孤独与无奈,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他独自坐在月下,望着皎洁的月光和茫茫的大海,心中涌动着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于是写下了这首《月夜遐思》,诗中既有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有对壮志未酬的感慨,更有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