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莫誇,富豪子,铜山邓通终饿死。的解释

诗词原文

富者贫

君莫誇,富豪子,铜山邓通终饿死。的解释

唐·白居易

君莫誇,富豪子,

铜山邓通终饿死。

君莫笑,贫贱者,

颜回原宪何曾死。

作者及朝代

白居易,唐代(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作者简介

白居易生于官宦世家,早年仕途坎坷,后历任杭州、苏州刺史等职,晚年闲居洛阳,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朝鲜、日本,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译文

不要夸耀那些富豪子弟,

像铜山邓通那样最终也会饿死。

不要嘲笑那些贫贱的人,

颜回和原宪这样的人何曾真正死去?

释义

诗中提到的“邓通”是西汉文帝时的宠臣,因铸钱业而成为巨富,但最终因失宠而饿死,而“颜回”和“原宪”则是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虽然生活贫困,但精神富足,名垂青史,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贫富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贫贱而志节高尚者的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鲜明的对比手法,揭示了贫富无常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富豪子邓通的悲惨结局和贫贱者颜回、原宪的精神永存,表达了对物质财富和精神价值的深刻思考,诗中语言平实,寓意深远,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阐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仕途坎坷、生活困顿之时,他通过自身的经历和观察,深刻体会到贫富无常的人生哲理,他也看到了社会上贫富差距的悬殊,以及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他写下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贫富无常的感慨和对精神价值的追求,这首诗不仅反映了白居易个人的思想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们的普遍关切。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