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为马伏枥,死为狐首丘。的释义

诗词原文

古诗名:《杂诗十二首·其四》

生为马伏枥,死为狐首丘。的释义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生为马伏枥,死为狐首丘。

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现出摆脱世俗束缚,追求自然闲适的生活志趣,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活着的时候像马一样被束缚在槽枥之间,死后也要像狐狸一样头向着自己的故丘,我慷慨激昂地独自悲歌,钟子期和伯牙确实是知音啊!

释义

“生为马伏枥,死为狐首丘”两句,以马和狐为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马伏枥,指马被拴在马槽旁,不能自由奔跑;狐首丘,典出《礼记·檀弓上》,说狐死必首丘,比喻不忘本或怀念故乡,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以及对真正理解自己的人的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寓意,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知音的渴望,前两句通过马和狐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被世俗束缚,无法自由生活的苦闷,以及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后两句则通过赞美钟子期和伯牙的知音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真正理解和欣赏自己的人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陶渊明诗歌的朴素自然和深刻内涵。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出仕又多次辞官,最终选择归隐田园,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通过马和狐的比喻,诗人表达了自己被世俗束缚、无法自由生活的苦闷,以及对故乡和知音的深深眷恋,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