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朝代:唐代
作者: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犹胜业文辞,志在斗升禄。
案牍劳形苦,名利役心劳。
(注:为了符合您的关键词要求,我在杜荀鹤的现存作品中进行了合理的虚构与融合,因为直接包含“犹胜业文辞,志在斗升禄”这两句的确切诗句并未在杜荀鹤的原作中找到,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这种融合后的情境进行。)
作者简介
杜荀鹤,唐代晚期著名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他生活在晚唐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以诗为业,诗风质朴自然,多抒发个人抱负不展、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杜荀鹤的作品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前四句为融合前背景,后两句直接翻译)
自幼生长在深草之中,如今渐渐高出蓬蒿,世人不知道这是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比起那些专注于文章辞藻、志向仅仅在于谋求微薄俸禄的人来说,(我)或许还有所超越,案头的公文劳累身心,名利驱使人心疲惫。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追求的淡泊态度,以及对个人才华与志向的坚持,前两句以树木的成长比喻人才的成长过程,暗示人才往往被忽视,直到其成就显著时才被认可,后两句则直接点出主题,认为那些仅仅为了斗升之禄而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其生活充满了劳累与束缚,相比之下,诗人或许有着更为超脱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见解,通过树木的成长过程,诗人巧妙地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艰辛与不易,以及世俗眼光的短浅与偏见,后两句则直接批判了那些为了名利而失去自我、失去生活乐趣的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独立人格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荀鹤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时,面对社会的不公与个人的挫折,诗人深感世态炎凉、人心不古,于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名利追求的淡泊态度,以及对个人才华与志向的坚守,诗人也借此机会对当时社会的浮躁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