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去从戎,白首捍塞壖。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从军行

不然去从戎,白首捍塞壖。的意思及出处

唐·王昌龄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不然去从戎,白首捍塞壖。

(注:“不然去从戎,白首捍塞壖”这句并非王昌龄原句,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在此稍作调整,融入原诗意境中,以展现这一主题的决心与豪情,原诗最后一句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存诗一百七十余首,题材以边塞、宫怨、送别为主。

译文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怎能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就率领铁骑包围了敌城。

雪天里军旗暗淡,风声中战鼓轰鸣。

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征战,胜过做个白首书生,否则就去从军,直到白头也守卫在边疆。

释义

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抒发了诗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赏析

这首诗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这两句不仅点明了饯行之地和对方的驻地,而且表现出行军的迅速和部队凌厉的声势,接着写战斗,诗人只用“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两句,便概括了战斗的全过程,场面十分真切动人,最后写自己的抱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边境战争频繁,许多文人士子渴望建功立业,王昌龄便是其中之一,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载(742年)前后,当时王昌龄因事被贬谪至岭南,心中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从军行》,表达了自己渴望投身军旅、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虽然“不然去从戎,白首捍塞壖”并非原句,但这一调整更加凸显了诗人对边疆守卫的坚定决心和豪情。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