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北来船竟泊,南去水空流。
(注:“北来船竟泊,南去水空流”并非杜牧《泊秦淮》原诗中的句子,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此句融入了一个虚构的扩展版本中,以便进行全方位的解析,原诗中并无此两句,以下解析基于虚构的情境。)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尤其擅长七言绝句,风格俊爽明丽,独树一帜,杜牧的诗歌内容广泛,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现实的敏锐观察,更有对自然美景的深情描绘,被誉为“小李杜”之一(与李商隐并称)。
译文
烟雾笼罩着寒江,月光映照着白沙,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畔,靠近那热闹的酒家,歌女们全然不知亡国之恨,隔江还在唱着那《玉树后庭花》的亡国之音,北方的船只纷纷停泊在这里,而南去的水却只能空自流淌。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秦淮河畔的夜晚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晚唐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前两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营造了一种朦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以及虚构的“北来船竟泊,南去水空流”则直接点出了诗人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商女的无知与南去水流的无奈,共同构成了诗人心中那份难以言说的哀愁。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晚唐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既渲染了秦淮河畔的夜色之美,又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忧虑,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尤其是虚构的“北来船竟泊,南去水空流”两句,更是以船泊与水流的对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与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杜牧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国家之危亡,人民之疾苦,因此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忧虑与关切,在这首诗中,他巧妙地运用了秦淮河畔的夜晚景象作为载体,将自己的情感与对时局的看法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既具有艺术美感,又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