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默坐
宋·释宗杲
默默幽轩祗自知,天人一理未容欺。
夜深风露清如洗,月满松风径转迷。
作者简介
释宗杲(1089年-1163年),俗姓奚,字昙晦,号妙喜,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禅宗高僧,临济宗杨岐派僧人,他生于江苏无锡,自幼聪颖好学,后出家为僧,深研佛法,成为一代宗师,释宗杲的禅学思想深邃,主张“看话禅”,对后世禅宗影响深远,他不仅是一位高僧,也是一位文学家,其诗作多富含禅理,意境深远。
译文
在幽静的轩室中默默静坐,内心的感悟只能自己知晓,天与人之间的道理是相通的,不容许有丝毫的欺骗,夜深人静时,风露清新如洗,月光洒满松林小径,使得道路更加迷蒙。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通过静坐冥想,领悟到了天与人之间的深刻道理,这种领悟是内在的、个人的,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诗人也描绘了夜深人静时的自然景象,以清新的风露和月光下的松林小径,烘托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赏析
这首诗以“默默幽轩祗自知”开篇,直接点出了诗人静坐冥想的场景和内心感悟的私密性。“天人一理未容欺”一句,将人与天之间的道理相联系,强调了禅理的普遍性和真实性,后两句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超脱尘世的意境和心境,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富有禅意,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禅学修养和文学造诣。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释宗杲的禅修生活有关,作为一位禅宗高僧,释宗杲经常通过静坐冥想来领悟禅理,这首诗可能就是他在一次静坐冥想后的感悟之作,在夜深人静、风露清新的夜晚,诗人静坐于幽静的轩室中,内心平静如水,逐渐领悟到了天与人之间的深刻道理,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和心境。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富有禅意的佳作,也是释宗杲禅学思想和文学造诣的集中体现,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以及他对天与人之间道理的深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