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悬三雀观,霜度万秋门。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月悬三雀观,霜度万秋门。全诗是什么?

夜游三雀观

唐·张说

月悬三雀观,霜度万秋门。

灯影摇寒水,筝声入暮云。

仙家吹玉笛,道士掩玄门。

夜久人稀处,孤心自独喧。

作者简介

张说(667年-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唐朝政治家、文学家,张说早年以才学著称,曾任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等职,后因参与平定太平公主之乱有功,被封为中山郡公,他一生历仕四朝,三度拜相,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与苏颋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风格雄健,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月亮高悬在三雀观的上方,秋霜已经悄然降临在万秋门。

灯光在水面摇曳,映出寒冷的波光,古筝的声音在傍晚的云层中回荡。

仙人们吹奏着玉笛,道士们则掩上了玄妙的道门。

夜深人静,人迹罕至的地方,只有我一颗孤独的心在独自喧嚣。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游三雀观的所见所感,首联“月悬三雀观,霜度万秋门”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营造出一种清冷、幽静的氛围,颔联“灯影摇寒水,筝声入暮云”则通过灯光和筝声,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使画面更加生动,颈联“仙家吹玉笛,道士掩玄门”则引入了仙人和道士的形象,增添了神秘色彩,尾联“夜久人稀处,孤心自独喧”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喧嚣。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通过描绘三雀观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栩栩如生,令人身临其境,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使诗歌的意蕴更加深远。“月悬三雀观”与“霜度万秋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灯影摇寒水”与“筝声入暮云”则通过动静结合,展现了夜晚的宁静和喧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说在一次夜游三雀观时所作,三雀观可能是一个道观或名胜古迹,诗人在此游览时,被眼前的夜景所触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当时的社会环境可能比较动荡,诗人内心也可能有一些不安和孤独,这些情感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