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家聊远道,就食怅馀生。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野望

移家聊远道,就食怅馀生。上一句是什么?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移家聊远道,就食怅馀生。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西山上白雪皑皑,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因海内战乱,诸弟彼此阻隔;天各一方,我常常流泪断肠,迟暮之年,多病之躯,能报效国家什么呢?未有丝毫功绩报答圣朝,为了生计,我勉强拖着衰老的身体,远离故土,漂泊他乡,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惆怅。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战乱时期诗人漂泊异乡、思念亲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亲人离散、自己年迈多病的无奈与哀愁。“移家聊远道,就食怅馀生”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因战乱而不得不远离家乡、四处漂泊的无奈与对余生的怅惘。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阔大而情调哀伤,诗人通过描写战乱时期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现实,烘托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特别是“移家聊远道,就食怅馀生”两句,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叹息,也是对时代悲剧的深刻反映,诗人以“聊”字表达了对远道移家的无奈,以“怅”字表达了对余生漂泊的忧虑,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在成都草堂时,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杜甫因战乱而远离家乡,四处漂泊,生活无着,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写战乱时期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国家动荡、亲人离散、自己年迈多病的无奈与哀愁,也反映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