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悲风木,饥驱到北平。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思亲

有子悲风木,饥驱到北平。上一句是什么?

朝代:清代

作者:黄景仁

有子悲风木,饥驱到北平。

入门空寂寂,四顾但苍苍。

老母倚门望,寒灯照影长。

归来无一事,羞见白头娘。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诗人,自幼聪颖,少年时即有诗名,但一生穷困潦倒,以教书、幕僚为生,年仅三十五岁便病逝,黄景仁的诗作情感真挚,风格独特,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译文

儿子因母亲去世而悲痛(风木之悲,指父母亡故,不及奉养),在饥饿的驱使下(为了生计)来到了北平(今北京),进门只见一片空寂,四处望去只见苍茫一片,老母亲倚在门边盼望,寒灯映照下身影显得格外孤单漫长,我回来却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报答母亲,真是羞愧面对已经白了头的母亲。

释义

“有子悲风木”一句,源自《孔子家语·致思》中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表达了诗人因母亲去世而无法尽孝的悲痛之情。“饥驱到北平”则说明了诗人为了生计而奔波的艰辛,后四句描绘了诗人回到家中,面对空寂的房屋和年迈的母亲,内心充满了愧疚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逝去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首联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和生活的艰辛,颔联通过描绘家中的空寂和苍茫,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失落,颈联则通过老母亲倚门盼望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愧疚和无奈,使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黄景仁在母亲去世后,为了生计而不得不离开家乡,前往北平(今北京)谋生时所作,在异乡漂泊的日子里,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于是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挣扎,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