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西子湖头并采莲,昭阳宫里便如仙。
回舟不待君先去,自有冯夷护玉莲。
(注:“西子湖头并采莲,昭阳宫里便如仙。”这两句并非王昌龄原诗《采莲曲》中的内容,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并构造了一首新的“采莲曲”,在真实的历史文献中,未找到完全包含这两句的古诗,因此以下解析基于构造的情境进行。)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译文
荷叶与罗裙一色相裁,荷花仿佛向人脸庞两边开放,采莲女混入荷叶中难以分辨,听到歌声才察觉有人前来,在西子湖畔一同采莲,她们在昭阳宫里便如同仙女一般,回舟时不必等待君王先行,自有水神冯夷守护着那珍贵的玉莲。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采莲女的美丽与纯真,以及她们在西湖(西子湖)采莲时的动人场景,通过荷叶与罗裙的一色相裁、荷花向人脸庞开放的比喻,展现了采莲女的青春与美丽,通过“西子湖头并采莲,昭阳宫里便如仙”的描绘,将采莲女的形象提升到了仙境般的层次,最后两句则表达了采莲女自由、独立的性格,她们不必依赖君王,自有水神冯夷守护。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采莲女的美丽与自由,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将采莲女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诗人还巧妙地融入了西湖、昭阳宫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诗人还通过“回舟不待君先去,自有冯夷护玉莲”的描绘,展现了采莲女独立、自由的性格特点,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并非王昌龄原诗,但我们可以根据王昌龄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进行推测,王昌龄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可能正是他在游览西湖时,被采莲女的美丽与纯真所打动,从而创作出来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他对采莲女独立、自由性格的赞美,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女性美的赞美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