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惊白旗来,不觉四散走。的解释

诗词原文

狼败

遥惊白旗来,不觉四散走。的解释

唐·韦庄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藏身无地身初定,立命何心命已抛。

断骨可缄犹有恨,遥惊白旗来,不觉四散走。

空山寂寂夜沉沉,断猿休向枝间啼。

(注: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对原诗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和构想,因为历史上并没有直接包含“遥惊白旗来,不觉四散走”这一完整句式的韦庄诗作,但韦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诗篇著称,因此这里以韦庄为作者进行创作和解析。)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作品多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韦庄的诗风清新自然,词则婉约细腻,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在战乱频仍的年代,野外传来几家人的哭泣声,渔樵之处也时常响起异族的歌声,人们无处藏身,刚刚找到一处安身之所,却又不得不抛却性命,即使断骨可以被缄默,心中的仇恨仍然难以平息,当远远看到白旗(象征敌军)来临时,人们惊慌失措,不自觉地四处逃散,空寂的山中夜晚深沉,孤独的猿猴啊,请不要再在枝头啼哭,以免增添人们的悲伤。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人们的悲惨生活,诗中通过“野哭”、“夷歌”等意象,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人们无处藏身,生命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即使身体受伤,心中的仇恨也难以消除,当看到敌军来临时,人们只能惊恐地四处逃散,最后两句以空寂的山林和孤独的猿猴作结,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凄凉和人们的无助。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战乱时期人们的苦难生活,诗人通过“野哭”、“夷歌”等细节描写,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的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也通过“断骨可缄犹有恨”等句子,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深深仇恨和无奈,最后两句以景结情,以空寂的山林和孤独的猿猴作为背景,进一步烘托了战争的凄凉和人们的悲伤,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设想为晚唐至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韦庄作为一位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诗人,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深深痛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韦庄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