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关键词“何当领取飘零恨,羌笛声中细细吹”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何当领取飘零恨,羌笛声中细细吹。
(注:“何当领取飘零恨,羌笛声中细细吹”这句在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系列中并非独立成篇的完整诗句,可能是对其中意境的提炼或混合,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此诗进行解析,以展现相关意境。)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改革家,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官至礼部主事,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方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何时能真正领会到这飘零的离恨呢?就像那羌笛声中细细吹来的哀怨。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前两句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表达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赏析:
这首诗是龚自珍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情而富有哲理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对国家的深刻思考,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以落花自喻,表达了诗人虽辞官离京,但心系国家、甘愿奉献的崇高精神,而“何当领取飘零恨,羌笛声中细细吹”则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哀愁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复杂。
创作背景:
龚自珍生活在清朝道光年间,这是一个政治腐败、国力衰微的时代,他深感国家前途堪忧,自己虽有报国之心,却难以施展才华,在多次上书言事无果后,他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辞官南归,在归途中,他写下了这组《己亥杂诗》,以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何当领取飘零恨,羌笛声中细细吹”一句,可能是诗人在旅途中听到羌笛声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