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昼卧柴门打不开,相逢未识济川才。
作者及朝代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文学家、理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其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语言通俗活泼,构思新巧奇特。
作者简介
杨万里早年多次拜他人为师,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举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官、东官侍读、秘书监等,在朝廷中,他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因正直敢言,屡遭贬谪,晚年辞官居家,闲居乡里长达十五年之久,曾出守常州,品格刚直,遇事敢言,不畏强权,力主抗金,他的诗歌作品不拘一格,富有变化,既有“诚斋体”活泼自然的特点,也不乏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政治寄托。
译文
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白天在柴门前小睡,不觉时间流逝,柴门紧闭,无人来访;即使有人来访,也不认识这是能够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闲居初夏时节的日常生活场景,前两句通过梅子、芭蕉等自然景物,展现了初夏的清新与宁静;后两句则通过昼卧柴门、无人相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怀才不遇之感。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闲居初夏的生活状态,前两句“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以梅子之酸、芭蕉之绿,生动地刻画了初夏时节的自然景象,给人以清新之感,后两句“昼卧柴门打不开,相逢未识济川才”则通过昼卧柴门、无人相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诗人以“济川才”自喻,暗示自己虽有治国安邦之才,却无人赏识,只能闲居乡间,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而含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杨万里闲居乡间之时,当时,他因正直敢言而屡遭贬谪,心中充满了怀才不遇的感慨,在闲居的日子里,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场景,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与追求,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