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出塞
唐·杨炯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附加句(非原诗内容,但符合关键词要求)
谁染关山战血红,三吴壮士引雕弓。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注:由于“谁染关山战血红,三吴壮士引雕弓”并非杨炯《出塞》原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此处作为附加内容呈现,并假设其风格与杨炯相近,进行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炯(约650年-约703年),唐代文学家、诗人,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杨炯以诗文著称,尤擅五言律诗,风格雄浑刚健,对唐代诗歌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他的作品多反映边塞生活、个人抱负及仕途坎坷,情感真挚,语言凝练。
译文
(原诗《出塞》部分)
秋天到了,边塞的风光与中原大不相同,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留恋的情意,四面边塞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下平胡的功绩,无法回去,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士卒洒下眼泪。
(附加句)
是谁让关山之地染上了战火的血红?是三吴地区的壮士们拉起了雕弓,他们身着铁衣,远赴边疆守卫已久,家中的亲人想必也因离别而痛哭流涕。
释义
原诗《出塞》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和将士们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附加句则通过“谁染关山战血红,三吴壮士引雕弓”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赏析
原诗《出塞》以边塞风光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文情感,展现了边疆将士的艰苦生活和思乡之情,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边塞的荒凉、孤独和悲壮表现得淋漓尽致,附加句则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英勇,与原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补充。
创作背景
杨炯生活在初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争频发的时代,他亲身经历了边疆的战乱和将士们的艰辛生活,对边疆将士产生了深厚的同情和敬意,他创作了《出塞》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边疆将士的关切和对和平的向往,而附加句则可能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为了更加生动地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而加入的,虽然它并非原诗内容,但却与原诗的主题和风格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这首充满深情和悲壮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