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朝代:清代
作者:黄遵宪
良难托讽追风雅,只可微辞纪定哀。
百国方书争比附,一儒孤学苦支持。
繁文缛礼今如此,海泊山陬欲何之?
闻道中原新法令,扫除污俗待明时。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早年曾赴日留学,后历任驻日、英、美等国使馆参赞、总领事等职,亲身经历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黄遵宪的诗作风格独特,多反映社会现实,倡导“诗界革命”,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难以用讽刺的手法去追寻古代《诗经》中的风雅精神,只能以微妙的言辞来记录像《春秋》定公、哀公时期那样的社会动荡,各国的学问都在争相比附,而我这个孤独的儒者却苦苦支撑着这门学问,如今的社会,繁文缛节如此之多,我身处这偏远之地,又能去哪里寻找出路呢?听说中原地区正在推行新的法令,希望这能扫除污浊的习俗,迎来一个光明的时代。
释义
良难托讽追风雅:指难以用讽刺的手法去追寻古代诗歌中的风雅传统。
只可微辞纪定哀:只能以微妙的言辞来记录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如《春秋》中的定公、哀公时期。
百国方书争比附:各国的学问都在争相比附,形容当时学术界的混乱和多元。
一儒孤学苦支持:作者自比为孤独的儒者,苦苦支撑着这门学问。
繁文缛礼今如此:批评当时社会的繁文缛节和形式主义。
海泊山陬欲何之:身处偏远之地,对未来感到迷茫。
闻道中原新法令:听说中原地区正在推行新的法令。
扫除污俗待明时:希望新法令能扫除污浊的习俗,迎来一个光明的时代。
赏析
这首诗是黄遵宪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首联以“良难托讽追风雅,只可微辞纪定哀”开篇,表达了作者难以用讽刺手法直接批判现实,只能以微妙言辞记录历史的无奈,颔联和颈联进一步描绘了当时学术界的混乱和社会的形式主义,以及作者身处偏远之地的迷茫和孤独,尾联则以“闻道中原新法令,扫除污俗待明时”作结,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对新法令的期待,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反映了黄遵宪作为一位爱国者和思想家的深刻思考和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清时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黄遵宪作为一位外交家和政治家,亲身经历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深感忧虑,他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学术界的混乱,因此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批判,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黄遵宪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代表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