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怨歌行
唐·李世民
翠盖飘摇渡水来,
明珠滴露润香腮。
琼浆玉液胜瑶酒,
却恨封德彝,不见盛时死。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李世民虽有多首诗作传世,但并无直接提及“却恨封德彝,不见盛时死”之句,以下解析基于虚构情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世民
朝代:唐朝
作者简介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他少年从军,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各地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即位后,他实行一系列治国举措,开创“贞观之治”,为后世所景仰,李世民在文学上也有较高造诣,其诗作多反映其政治抱负和治国理念。
译文
翠绿的荷叶在水中轻轻摇曳,仿佛载着露珠飘摇而来,
明珠般的露珠滴落在荷花上,滋润着它那芬芳的脸颊。
琼浆玉液般的荷花之美,胜过世间的瑶酒,
我却怨恨封德彝,因为他未能亲眼见到这盛世的美好便离去了。
释义
此诗以荷花之美喻盛世之景,前两句描绘荷花的娇艳与生机,象征着唐朝的繁荣与昌盛,后两句则突然转折,表达对封德彝未能见证这一盛世的遗憾与怨恨,封德彝为唐朝初期重臣,但在此诗中,作者虚构了一种情感,即希望他能亲眼见证并享受这盛世的美好。
赏析
此诗以景寓情,借荷花之美抒发对盛世之景的赞美,同时融入了对故人的怀念与遗憾,前两句的景物描写生动细腻,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后两句的情感转折突兀而深刻,既表达了对封德彝的怀念,也隐含了对盛世之景的珍惜与自豪,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基于虚构情境)此诗可能创作于李世民晚年,当他回顾自己一生的功绩与唐朝的繁荣时,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感慨,当他想到那些未能亲眼见证这一盛世的重臣,如封德彝时,心中又不免生出几分遗憾与怨恨,他借荷花之美,抒发了自己对盛世之景的赞美与对故人的怀念,创作出了这首《怨歌行》。
是基于题目要求的虚构创作,并非历史事实,在实际历史中,李世民与封德彝的关系及具体情感并无确切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