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来三十年,闻名辄掩耳。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杂诗

尔来三十年,闻名辄掩耳。全诗是什么?

唐·李颀

沈侯家兄弟,俱在翰林居。

文章传海内,名誉拂天隅。

雁影连衡浦,狐踪惹桂丛。

尔来三十年,闻名辄掩耳。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颀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约生于公元690年,卒于751年左右,字、号均不详,东川(今四川东部)人,但长期寓居河南济源,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尉,李颀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诗风雄浑奔放,语言清新自然,尤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齐名,是唐代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沈家的兄弟们,都曾在翰林院任职。

他们的文章传遍四海,名声远播至天边。

大雁的影子连接着衡浦,狐狸的踪迹缠绕着桂树丛。

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一听到他们的名字我就捂住耳朵。

(注:这里的“闻名辄掩耳”并非真的表示厌恶或不愿听闻,而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用以强调沈氏兄弟名声之大,影响之深,以至于提及他们时,人们仿佛能听见如雷贯耳之声,不由自主地做出反应。)

释义

这首诗主要赞美了沈氏兄弟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和广泛影响,首联点明人物身份和地位,颔联进一步强调他们的文章和名誉之盛,颈联以自然景象作比,暗喻他们的才华和影响力如大雁南飞、狐踪遍布,无处不在,尾联则通过“尔来三十年,闻名辄掩耳”的夸张表达,突出了沈氏兄弟名声之响亮,历久不衰。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描绘了沈氏兄弟在文学领域的辉煌成就,首联直接点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通过“传海内”和“拂天隅”的夸张描述,展现了沈氏兄弟文章和名誉的广泛影响力,颈联的比喻巧妙而贴切,既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又深化了主题,尾联的夸张手法更是别具一格,既表达了诗人对沈氏兄弟的敬仰之情,又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已难以考证,但从内容来看,很可能是李颀在晚年时期回顾自己与沈氏兄弟的交往经历,以及他们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时所作,沈氏兄弟作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官员,他们的才华和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李颀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沈氏兄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也寄托了自己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文人墨客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良好风尚。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