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冉冉不容追,余息厌厌只自知。的释义

诗词原文

病中感怀

流年冉冉不容追,余息厌厌只自知。的释义

朝代:宋代

作者:秦观

流年冉冉不容追,余息厌厌只自知。

白发频生知不用,青山未老梦先痴。

谁人得似秋光巧,画取山斋晚照时。

病里不知春几许,但惊花落鸟飞迟。

作者简介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北宋时期大臣、词人,秦观少从苏轼游,以诗赋见长,兼工词,与黄庭坚并称“秦黄”,其词多写男女情爱,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有《淮海集》四十卷、《淮海词》等传世。

译文

时光如水,缓缓流逝,无法追回;我病体孱弱,内心疲惫,这种感受只有自己知道,白发不断生长,知道已无用武之地;青山依旧,而我却因疾病,梦想变得痴狂,谁能像秋天的阳光那样巧妙,画出我山斋中傍晚的景色呢?在病中,我全然不知春天已过去多少,只是惊讶于花瓣飘落,鸟儿飞得迟缓。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自身病弱的感慨,首联“流年冉冉不容追,余息厌厌只自知”直接点出主题,时光无法追回,病中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颔联“白发频生知不用,青山未老梦先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年华老去的无奈和对梦想的执着,颈联“谁人得似秋光巧,画取山斋晚照时”则通过想象,希望有人能画出他山斋中的晚景,寄托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尾联“病里不知春几许,但惊花落鸟飞迟”再次强调了病中的感受,对春天的流逝感到惊讶。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病中的心境,诗人以“流年冉冉”和“余息厌厌”开篇,奠定了全诗感伤、无奈的基调,通过“白发”与“青山”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老去的无奈和对梦想的执着,颈联的想象和尾联的描写,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使全诗更加生动、感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秦观在病中所作,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和自身病弱的感慨,秦观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晚年更是疾病缠身,这首诗正是在他病重期间,面对生命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有感而发,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体现了他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