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赠李白
唐·杜甫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仆也落魄长安市,颇识中原豪杰士。
蹉跎流落年将老,志气俱衰悲白发。
平生纵有英雄血,未肯甘为孺子牛。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原诗中并未完整包含“仆也落魄长安市,颇识中原豪杰士”这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创作与补充,以形成一首完整的诗,实际历史上,杜甫与李白有深厚的友谊,且杜甫有多首赠李白的诗作,但直接包含这两句的完整原诗并不存在,以下解析基于这首虚构的诗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我在长安漂泊落魄,结识了许多中原的豪杰之士。
在东都洛阳做客两年,厌倦了那里的机巧与虚伪。
山野之人对膻腥之物不感兴趣,常常连蔬菜都吃不饱。
难道就没有青精饭可以让我容颜焕发吗?
只是苦于缺乏购买大药的资金,山林间的足迹仿佛已被扫去。
李侯你是金闺中的才子,却脱身去追求幽静的探讨。
我们也曾在梁宋之地游历,期望着能拾取到珍贵的瑶草。
我在长安落魄之时,结识了许多中原的豪杰之士。
岁月蹉跎,流落他乡,年岁已老,志气与精力都已衰退,为白发而悲伤。
平生虽有英雄般的热血,却也不愿甘愿为他人驱使。
醉卧沙场请不要笑话我,自古以来征战沙场的人又有几人能够回来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在长安漂泊时的孤独与落魄,以及他对中原豪杰之士的敬仰与结识,也表达了他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诗中通过对比自己与李白的不同人生轨迹,展现了杜甫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赏析
这首诗以杜甫的个人经历为背景,通过描绘他在长安的落魄生活,展现了他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诗中“仆也落魄长安市,颇识中原豪杰士”两句,既表达了杜甫的落魄与孤独,又展现了他对中原豪杰之士的敬仰与结识,诗中也透露出杜甫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挣扎,以及他对未来的无奈与迷茫,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设想为杜甫在长安漂泊时期,他经历了仕途的挫折与生活的艰辛,对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他也结识了许多中原的豪杰之士,这些经历成为了他创作这首诗的灵感来源,通过这首诗,杜甫表达了自己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对未来的无奈与迷茫,也展现了他对中原豪杰之士的敬仰与结识,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