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嘲鲁儒》,下面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原文:
君不见东方先生待诏时,三冬文史无不窥,徒诵四十四万字。
先生不知何所道,但见扬尘起长安。
自说轩辕在时事,至今容色如桃花。
不知何处学来术,但欲求仙访九老。
采铅炼汞学方士,蹉跎岁月成虚老。
不知何日东皋上,且须恣意饮醇醪。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想象丰富,语言奔放,风格豪放飘逸,是唐代诗坛的杰出代表之一,李白的诗作广泛涉及山水、酒仙、人生哲理等题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你难道没有看见东方朔先生待诏金马门时,他博览群书,三冬的文史书籍没有不看的,然而他只是白白地诵读了四十四万字。
东方朔先生不知道在说什么,只看到长安城扬起尘土。
他自己说轩辕黄帝时的事情,至今他的容颜还像桃花一样红润。
不知道他从哪里学来的道术,只想要访求仙人,探访九老。
他采集铅汞炼丹学做方士,白白地浪费了岁月,最终只是虚度了光阴。
不知道哪一天才能回到东皋山上去,暂且还是尽情地畅饮醇酒吧!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东方朔(此处可能借指某位儒生或学者)的形象,讽刺了那些只知死读书、不务实际、追求长生不老的儒生,诗中提到东方朔博览群书,但只是徒然诵读,没有实际成就;又说他追求仙术,最终只是虚度光阴,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这类人的批评和嘲讽。
赏析:
这首诗以幽默讽刺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只知读书、追求长生不老而无所作为的儒生形象,诗人通过对比东方朔的博学多才与虚度光阴,揭示了这类人的可笑与可悲,诗中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既有对儒生的嘲讽,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的看法。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白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有关,在唐代,儒生们往往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也有一些人沉迷于长生不老的追求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李白通过这首诗,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评,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见解,这首诗也反映了李白豪放不羁、追求自由的个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