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堪鸣剑驰伊吾,谁解校书向天禄。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边塞行

自堪鸣剑驰伊吾,谁解校书向天禄。的意思及出处

唐·王昌龄

黄沙漫漫掩征途,铁骑铮铮踏霜芜。

自堪鸣剑驰伊吾,谁解校书向天禄。

烽火边城连夜色,胡笳声里忆故都。

壮志未酬心不甘,愿将热血洒疆土。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王昌龄虽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但此诗并非出自其真实作品集,而是根据题目关键词及王昌龄的风格与主题创作的模拟作品。)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年—约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佞臣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著称,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著有《王右丞集》《王昌龄集》等。

译文

黄沙漫天遮蔽了前行的道路,铁骑声声在寒霜覆盖的原野上回响,我自当手持长剑驰骋于伊吾之地,又有谁能理解我放弃校书郎之职,甘愿前往边疆的志向呢?边城的烽火在夜色中连绵不绝,胡笳声中我思念着远方的故乡,壮志未酬,心中怎能甘心?只愿将一腔热血洒在这广袤的疆土之上。

释义

本诗描绘了边塞的艰苦环境,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忠诚的情怀,首联写边塞环境的恶劣,颔联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放弃安逸生活,选择投身边疆的决心,颈联描绘了边塞战争的紧张氛围和对故乡的思念,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愿为国家献身的壮志豪情。

赏析

本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描绘黄沙、铁骑、烽火、胡笳等边塞特有的元素,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诗人通过对比自己放弃校书郎之职与选择驰骋边疆的两种人生道路,表达了对边疆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忠诚的情怀,尾联的“壮志未酬心不甘,愿将热血洒疆土”更是将诗人的豪情壮志推向高潮,展现出一种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虚构之作,但结合王昌龄的生平及创作风格,可以推测其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边疆战事频繁、国家需要勇士守卫边疆的时代背景有关,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敬仰和对国家忠诚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边疆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在唐代边塞诗盛行的背景下,此诗无疑是对边塞诗风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