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长生乐·中秋对月
宋·杨无咎
玉露满庭光转,丹桂飘香坠。
兔影自西东,天开万古镜。
照野霜凝,入河桂湿,冰壶相映。
见皓彩流空,知是今夕何夕。
年来万事都如,微云淡河汉。
従来白发有公道,始信丹经非妄言。
领取长生,寿同彭祖,永怀芳馥。
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尊前重见。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无咎(约1097年-1171年),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南宋词人、书法家。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杨无咎生于北宋末年,历经靖康之变,南渡后曾任朝奉郎、知吉州等官职,他工诗词,善书画,尤精墨梅,有《逃禅词》一卷传世,其词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及对时局的感慨。
译文
月光洒满庭院,露珠晶莹,丹桂的香气随风飘散,月中的玉兔影子自西向东移动,仿佛万古以来天空就悬挂着这面明镜,月光照耀下的田野如同凝霜,河中的倒影则带着桂花的湿润,与冰壶相映成趣,看到如此皎洁的月光流泻于空中,不禁让人疑惑这是何夕之夜。
近年来世间万事皆如过眼云烟,就连天上的云彩也显得淡薄了许多,这才明白,原来人到老年头发变白是自然规律,也相信那些关于长生不老的丹经并非虚妄之言,愿能领取长生之道,寿命如同彭祖一般长久,永远怀念这份芬芳与美好,但愿每年的这个夜晚,人与月亮都能如此清澈明亮,再次在酒樽前重逢。
释义
本词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色美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及长生不老的思考,上片主要写月景,下片则转入对人生哲理的探讨,特别是“従来白发有公道,始信丹经非妄言”两句,体现了作者对生命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长生之道的向往。
赏析
本词以中秋对月为引子,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境界,上片通过对月光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为下片的哲理抒发做了铺垫,下片则通过对比“万事都如”的虚幻与“白发公道”的现实,以及对长生不老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従来白发有公道,始信丹经非妄言”两句尤为精彩,既体现了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坦然接受,又表达了对长生之道的坚定信念。
创作背景
本词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通过对中秋月色的描绘和对长生不老的向往,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作者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