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高山流水
宋·辛弃疾
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
空见说、鬓怯琼梳,背嫌金缕。
此意谁应知,凭阑干、东风泪眼。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无凭谁信,知音一去教谁听?
再拈起、指法都生。
折得梅花,寄君应也,知音犹在。
但南云雁少,锦书无便,路遥人远。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一生力主抗金,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其词作艺术成就极高,影响深远。
译文
感叹年华如流水般逝去,友人如今已远在千里之外,书信难通,梦境难寻,只听说她如今鬓发稀疏,不再适合佩戴精美的玉梳,金线绣制的衣裳也嫌得过于沉重,这份深情厚意谁能知晓?我独自倚着栏杆,东风拂面,泪眼朦胧,海棠花已开,燕子也已归来,黄昏时分,庭院里一片寂静。
没有凭证谁能相信,知音一旦离去,我还能为谁弹奏?再次拿起琴弦,却发现指法都已生疏,折下一枝梅花,想要寄给你,或许你仍在远方倾听,只是南方的鸿雁稀少,书信难以传递,路途遥远,人亦难寻。
释义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远方知音的深切思念和无法传递情感的无奈,上片通过描写时光流逝、友人远离、书信难通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下片则直接抒发对知音的怀念,以及因知音离去而技艺生疏的感慨,最后以无法传递书信的无奈作结,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赏析
这首词以“高山流水”为喻,表达了词人对知音的珍视和怀念,词中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景物描绘,将词人的孤独、思念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词人巧妙地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如“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时光的流逝,“折得梅花,寄君应也”则象征着对知音的深情厚意和无法传递的遗憾,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词可能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时期,当时他因主张抗金而多次被贬谪,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在这样的背景下,词人更加珍视那些能够理解他、支持他的知音,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一些知音也离他而去,这使他深感孤独和无奈,他创作了这首词来表达对知音的怀念和无法传递情感的遗憾,这首词也反映了词人对于人生、友情和艺术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