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浣溪沙·咏橘
宋·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娇波媚靥尊前席上,只是寻常梳裹。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译文
一夜霜降,菊花凋残,荷叶枯萎,而橘树却新苞绿叶,光亮照人,竹篱茅舍间掩映着青黄相间的果实,剥开橘子,芳香扑鼻,令人惊异;初尝新橘,汁水满齿,酸中透甜,甜里带酸,让人有点害怕,在宴席之上,面对美酒佳肴,美人容颜如花,眼波流转,笑靥如花,然而这一切在苏轼眼中,不过是寻常梳裹,远不及这初尝的新橘所带来的惊喜与满足。
释义
这首词以咏橘为题,上片描绘橘树在深秋霜降后的勃勃生机,下片则通过品尝橘子的感受,引出对人生常态的感悟。“娇波媚靥,尊前席上,只是寻常梳裹”一句,以美人之姿比喻世间繁华,强调在作者心中,这些外在的繁华与美好,都不及自然之趣、生活之真。
赏析
这首词通过咏橘,表达了苏轼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上片以“菊暗荷枯”与“新苞绿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橘树在逆境中的生命力,寓意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下片则通过品尝橘子的细腻描写,引出对人生常态的反思,认为外在的繁华与美好不过是过眼云烟,唯有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才是永恒的追求。“娇波媚靥,尊前席上,只是寻常梳裹”一句,更是以美人之姿比喻世间繁华,表达了苏轼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苏轼的生平来看,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善于从自然和生活中寻找乐趣,这首词可能正是他在某个深秋时节,面对橘树的新苞绿叶和品尝新橘时的有感而发,通过咏橘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