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夜长
唐·白居易
天寒展转不得寐,一夜风吹庭树枝。
嘹唳雁声远过水,苍茫月色满前山。
楼头人语声初断,枕上愁多梦不成。
起望西南天欲晓,万松岭上一枝明。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贴近民生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译文
天气寒冷,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一整夜的风都在吹拂着庭院中的树枝,远处传来大雁嘹亮的叫声,它们飞过水面,月色苍茫,洒满了前面的山峰,楼头的人声渐渐断绝,而我躺在枕上,愁绪满怀,连梦也做不成,起身望向西南方,天色即将破晓,万松岭上已有一枝梅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明亮。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寒冷的秋夜难以入眠的情景,通过描写风吹树枝、雁声远过、月色苍茫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诗人因愁绪满怀而难以成眠,起身望向远方,看到天将破晓,一枝梅花在晨光中绽放,寓意着希望与新生。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的寒冷和孤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中“天寒展转不得寐”一句直接点出了诗人难以入眠的原因,而“一夜风吹庭树枝”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不安,后两句“嘹唳雁声远过水,苍茫月色满前山”则通过雁声和月色的描写,将诗人的思绪引向远方,表达了他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最后两句“起望西南天欲晓,万松岭上一枝明”则以一枝梅花在晨光中绽放为结尾,寓意着希望与新生,给全诗增添了一抹亮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当时,他因直言进谏而得罪了权贵,被贬至江州等地任职,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内心充满了愁绪和不安,难以入眠,在一个寒冷的秋夜,他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对未来的憧憬,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