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野田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附加句:从吏相望千里馀,蓬蒿无以避空虚。(此句为根据关键词创意性添加,非原诗内容)
作者及朝代
作者:崔颢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崔颢,唐代著名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早年为诗,风格浮艳,多写妇女题材,后游历四方,诗风转变为雄浑奔放,意境开阔,他的作品以边塞诗和山水诗见长,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崔颢的诗才横溢,但仕途不顺,一生郁郁不得志,最终卒于长安。
译文
(原诗部分)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晴朗的江面上一片帆影,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
鹦鹉洲上长满茂盛的芳草,青青一片看上去很伤感。
日暮时分,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渺渺大江之上使人愁绪烦忧!
(附加句)
官吏们相望于千里之外,蓬蒿丛中无处躲避这空虚之感。
释义
原诗通过描写黄鹤楼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附加句则以一种象征性的手法,描绘了官吏们相隔千里、难以逃避内心空虚的情景,与原诗的主题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呼应。
赏析
崔颢的《黄鹤楼》以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著称,诗中通过黄鹤楼的传说和眼前的景象,巧妙地融合了历史与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诗人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问一答的形式,将个人的思乡之情与广阔的江景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宏大又细腻的艺术效果。
附加句虽然非原诗内容,但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与原诗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它以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某种现实,即官吏们虽然身处高位,但内心却常常感到空虚和迷茫。
创作背景
《黄鹤楼》是崔颢在游历四方、饱览山水之后,于黄鹤楼有感而发所作,黄鹤楼作为中国古代的著名建筑之一,历来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寄托思绪的绝佳场所,崔颢在登上黄鹤楼后,被眼前的景象所触动,结合自己的身世经历和人生感悟,创作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而附加句则可能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思和感悟。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附加句并非原诗内容,因此在创作背景方面无法与原诗完全对应,但我们可以将其视为诗人对原诗主题的一种延伸和拓展,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