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海外琴音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海外虽传有嶰谷,人间似未悟孙枚。
高山流水知音少,古调今弹几人追。
月下抚琴思旧友,风中挥毫忆前贤。
清音一曲谁能和,独坐幽篁听松泉。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作清新脱俗,富有哲理;书法则隶、楷、行、草皆擅,自成一家;绘画则擅长兰、竹、石等题材,笔墨纵横,淋漓酣畅。
译文
虽然海外传说有嶰谷这样的制琴圣地,但人世间似乎还未真正领悟孙枚(此处可能借指古代制琴名家或琴艺高超之人)的琴艺精髓,高山流水般的知音稀少,如今弹奏古调又有几人能追随其后呢?在月光下抚琴思念旧友,在风中挥毫追忆前贤,一曲清音谁能与我应和,只能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聆听松泉之声。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海外传说中的制琴圣地与人间对琴艺理解的差距,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通过抚琴思友、挥毫忆贤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前贤的敬仰,以独坐幽篁听松泉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琴为媒介,巧妙地融合了传说、现实、情感与自然等多个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首联以海外传说与人间现实的对比,突出了琴艺的珍贵与知音的稀少;颔联则进一步强调了古调今弹的孤独与无奈;颈联通过抚琴思友、挥毫忆贤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世界;尾联则以独坐幽篁听松泉的意象,将诗人的孤独与对自然的热爱融为一体,形成了深远的意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郑板桥晚年时期,此时他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但艺术造诣却达到了巅峰,在孤独与困境中,他通过抚琴、挥毫等方式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与对过往的怀念,他也对知音难觅、古调今弹的孤独有着深刻的体会,这些情感都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郑板桥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也在这首诗中得到了体现,他通过描绘幽篁、松泉等自然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