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辨奸论
宋·王安石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犹此之视彼也。
静之以身,观之以目,察之以事,验之以物,四者相为表里,以考其虚实,夫是以能立朝蹇蹇辨邪正,无复奸谀开倖门。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主张变法革新,以富国强兵,减轻人民负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之一,在文学上,他也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以散文为主,风格峻切简劲,笔力雄健,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事情的发展有它必然的规律,道理有它本来的样子,只有内心平静的人,才能从细微之处洞察事物的本质,就像月亮周围出现晕圈预示着要刮风,柱脚石潮湿预示着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人事的变迁、道理与形势的相互关联,却比这些自然现象更加复杂和难以捉摸。
通过自身的冷静思考,用眼睛去观察,通过具体的事情去考察,再用事物本身去验证,这四个方面相互结合,才能辨别出事物的真假虚实,这样的人能够在朝廷上坚定地辨别邪正,使奸邪谄媚之人无法打开侥幸之门。
释义
这首诗(或更准确地说,是这段文字)强调了冷静观察和理性分析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内心平静、善于观察和分析的人,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辨别邪正,防止奸邪之人得逞。
赏析
王安石在这段文字中,以简洁有力的语言,阐述了冷静观察和理性分析的重要性,他通过自然现象与人事变迁的对比,强调了人事变迁的复杂性和难以捉摸性,从而突出了冷静观察和理性分析在辨别邪正、防止奸邪方面的关键作用,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朝廷政治清明、奸邪不存的期望。
创作背景
王安石生活在北宋中期,这是一个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他深感朝廷中奸邪之人横行,正直之士难以立足,因此写下了这段文字,以表达自己对于朝廷政治的忧虑和期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改革,能够清除朝廷中的奸邪之人,使政治清明、国家富强,这段文字也体现了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