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桑如云春暮时,吴蚕半眠紫葚肥。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蚕妇

柔桑如云春暮时,吴蚕半眠紫葚肥。的意思及出处

唐·杜荀鹤

柔桑如云春暮时,吴蚕半眠紫葚肥。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作者及朝代

杜荀鹤,唐代晚期诗人,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他一生以诗为业,曾数次应举不第,后得朋友帮助,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中进士,但未能得官,漂泊四方,晚年隐居九华山,杜荀鹤的诗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风格质朴自然,语言清新通俗。

作者简介

杜荀鹤生于晚唐乱世,一生未得显达,但其诗作却广受赞誉,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题材,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社会内容,他的诗歌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春末时节,嫩绿的桑叶像云朵一样繁茂,吴地的蚕儿已经吃了半饱,在桑枝上懒洋洋地蠕动,而桑葚也已长得又紫又肥,可是,那些高楼上的富贵人家,却只顾着欣赏杨柳依依、月色朦胧的美景,全然不顾那些辛苦劳作的蚕妇,她们就像那不知疲倦的玉人,在歌舞声中迟迟不肯归来。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末蚕桑丰收的景象,与高楼上的富贵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贫富悬殊,柔桑如云、紫葚肥美,是蚕妇辛勤劳动的成果,而高楼上的权贵却只顾享乐,无视底层人民的艰辛。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末蚕桑的景象,通过对比手法,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前两句“柔桑如云春暮时,吴蚕半眠紫葚肥”生动地描绘了蚕桑丰收的景象,充满了田园诗意;而后两句“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则笔锋一转,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高楼上的权贵生活,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艰辛生活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贫富悬殊严重,杜荀鹤作为一位关注社会现实的诗人,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底层人民艰辛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批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