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胡人无复窥南牧,燕客时应祭北门。
萧条异代不同时,惟有江山似旧情。
(注:“胡人无复窥南牧,燕客时应祭北门”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王昌龄已知的《出塞》作品之一,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了一首虚构的、以王昌龄风格创作的诗中,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两句及整首诗的氛围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齐名,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他的诗作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多描写边塞风光、将士生活以及思乡之情,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整首诗译文,重点解析所给两句)
秦时的明月照耀着汉时的边关,万里长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有龙城飞将(指英勇的将领)在,就绝不会让敌人的战马越过阴山。
戍边的将士望着远方的家乡,满面愁容,思念着亲人,在这高楼之上,今夜他们定是在叹息,无法入眠。
胡人已经不再窥视南方,准备南侵;而北方的燕赵之士,则应时常祭祀北门,以保家国安宁,虽然时代变迁,人事已非,但唯有这江山依旧,承载着不变的情愫。
释义
“胡人无复窥南牧”意指北方的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已经不再有南侵的意图或行动,暗示边疆安宁;“燕客时应祭北门”则表达了北方人民对国家的忠诚与守护,时常祭祀北门(象征边疆),祈求国家平安。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边疆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和平、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整首诗通过边塞风光、将士生活以及思乡之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边疆安宁的向往。
创作背景
虽然“胡人无复窥南牧,燕客时应祭北门”这两句并非王昌龄确切作品的原文,但结合王昌龄的边塞诗风格和唐代边疆局势,可以推测这样的诗句可能反映了他对当时边疆安宁、国家强盛的期望,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时期,边疆相对稳定,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这一局面的赞美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也体现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安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