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汉设重关斥塞垣,诏移飞将护秋屯”,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诗词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汉设重关斥塞垣,诏移飞将护秋屯。
胡沙不隔汉家月,羌笛何须怨杨柳。
(注:“汉设重关斥塞垣,诏移飞将护秋屯”与“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等句并非直接相连于同一首诗中,但为便于解析,我将它们整合在此,以展现相关意境,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中,每首诗各自独立,但主题相近,均描绘了边塞军旅生活。)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佞臣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昌龄集》。
译文
(整合意境翻译)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无光,边塞古城,玉门关孤独地遥望着,黄沙漫天,战士们身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但他们发誓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汉朝为了防御外敌,设立了重重关隘和斥候,皇帝下令调遣英勇的将领来守护秋天的边塞屯兵,胡地的风沙虽然阻隔了视线,但无法阻挡汉家的明月,羌笛声声,又何必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呢?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艰苦环境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展现了唐朝边疆将士的忠诚与坚韧,诗中“汉设重关斥塞垣,诏移飞将护秋屯”一句,强调了汉朝(此处借指唐朝)为了保卫边疆而采取的军事措施,以及皇帝对边疆安全的重视。
赏析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以其雄浑壮阔、慷慨激昂的边塞诗风而著称,本诗通过“青海长云”、“孤城遥望”、“黄沙百战”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边塞的荒凉与战士们的艰辛。“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展现了战士们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无畏,而“汉设重关斥塞垣,诏移飞将护秋屯”则进一步强调了边疆防御的重要性,以及皇帝对边疆将士的关怀与支持。
创作背景
王昌龄生活在唐朝盛世,但边疆地区时常受到外敌侵扰,他亲身经历了边疆的艰苦生活,对边疆将士的英勇与坚韧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他创作了一系列边塞诗,以表达对边疆将士的赞美和敬仰,本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通过描绘边塞的艰苦环境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展现了唐朝边疆将士的忠诚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