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主人顾嗟颜色颦,安得救暍通下民”,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夏日叹》,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夏日叹
唐·杜甫
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
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
苍鹰回暮影,嘹唳动寒林。
束带负芒刺,接居成阻修。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
主人顾嗟颜色颦,安得救暍通下民。
箨龙恰自畏,原气恐虚霣。
旭日不自暖,寒风何足论。
帝城高突兀,万国纷沈沦。
草木生我侧,微根长浮沤。
潦倒无所托,飘泊去何求。
长空碧云尽,日暮沧海流。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夏日太阳从东北升起,高悬天空照耀着街道,炽热的阳光穿透大地,闷热难以消散,傍晚时分,苍鹰的影子在树林中回荡,发出凄厉的叫声,我束紧衣带,忍受着芒刺般的酷热,与友人相隔甚远,向南望去,青松架在短壑之上,我多么希望能赤脚踏在层冰之上以解暑热,主人看着我愁容满面,感叹如何才能解救这酷热中的百姓,竹子(箨龙)也害怕这炎热,仿佛天地间的元气都要虚脱坠落,太阳升起却不能带来温暖,寒风又怎能谈论呢?帝城高耸突兀,万国都沉浸在酷热之中,草木生长在我的身旁,微小的根须如同浮沤一般,我潦倒无助,漂泊无依,不知该去追求什么,长空中的碧云已经散尽,日暮时分,沧海之水在流淌。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夏日的酷热和百姓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炎热天气的无奈和对百姓困境的同情。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夏日酷热的同时,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百姓的苦难,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夏日的酷热与百姓的困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诗中“主人顾嗟颜色颦,安得救暍通下民”一句,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解救百姓于酷热之中的渴望和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晚年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始终关注着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在炎热的夏日里,他目睹了百姓因酷热而遭受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同情和无奈,他写下了这首《夏日叹》,以表达自己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希望以上解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