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孙春吐一尺芽,紫锦包玉离泥沙。的释义

诗词原文

咏竹

龙孙春吐一尺芽,紫锦包玉离泥沙。的释义

宋·范成大

龙孙春吐一尺芽,紫锦包玉离泥沙。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作者及朝代

作者:范成大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官员,他早年仕途坎坷,后曾任地方官,政绩显著,晚年退居石湖,致力于文学创作,范成大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田园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

译文

幼竹在春天吐露出一尺高的新芽,如同紫色的锦缎包裹着美玉,脱离了泥土的束缚,这些竹子不需要被裁剪成吹奏音乐的凤管,也不需要被截断做成钓鱼的竿子,当百花百草凋零之后,它们依然挺立在风雪中,供人们观赏。

释义

龙孙:指幼竹,因竹的生长迅速,常被视为龙的子孙。

春吐一尺芽:形容春天幼竹迅速生长。

紫锦包玉:用比喻的手法形容竹笋外表的紫色外皮包裹着洁白如玉的笋肉。

离泥沙:指竹笋破土而出,脱离泥土。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题,通过描绘幼竹在春天的生长景象,展现了竹子的高洁与坚韧,首句“龙孙春吐一尺芽”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幼竹迅速生长的场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次句“紫锦包玉离泥沙”则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竹笋的外貌与生长过程,既表现了竹笋的美丽,又暗示了其脱离凡尘的高洁品质,后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竹子的实用价值与精神象征,即使不被用作乐器或工具,竹子依然能在百花凋零后,独自挺立在风雪中,展现出其坚韧不拔的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范成大晚年退居石湖期间,此时的他已经历了仕途的起伏与人生的沧桑,对自然与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竹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常被用来比喻人的高洁品质与坚韧精神,范成大通过描绘竹子的生长过程与品质,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追求,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品质与坚韧精神的赞美与向往。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