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开尽群芳少,红药丹萱亦可怜。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春暮叹芳

牡丹开尽群芳少,红药丹萱亦可怜。全诗是什么?

唐·李商隐

牡丹开尽群芳少,红药丹萱亦可怜。

春色三分随逝水,花香一缕入幽帘。

楼头日暮斜阳尽,庭下风微夜露寒。

莫道春光无限好,繁华落尽总堪怜。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李商隐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擅长律诗和绝句,尤其以爱情诗和无题诗著称,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也反映了晚唐社会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坎坷。

译文

牡丹花开完之后,群芳就显得稀少了,就连那红色的芍药和丹萱也显得楚楚可怜,春色已经消逝了大半,随着流水而去,只有一缕花香悄悄地飘进了幽静的窗帘,楼头的太阳已经西斜,斜阳即将落尽,庭院里微风轻拂,夜晚的露水开始凝结,带着寒意,不要说春光无限好,因为当繁华落尽之后,总是让人感到怜惜。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牡丹花开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惋惜之情,诗中“牡丹开尽群芳少”一句,点明了春天的繁华即将结束,而“红药丹萱亦可怜”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凄凉的气氛,接下来的诗句则通过描绘斜阳、微风、夜露等自然景象,进一步烘托出春天的消逝和诗人的感伤。

赏析

这首诗以牡丹花开尽为引子,巧妙地引出了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感慨,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春天的繁华与消逝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春色三分随逝水”一句,既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又暗示了春天的短暂和无常,而“花香一缕入幽帘”则通过一缕花香,将春天的气息与诗人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感伤之情。

创作背景

(虚构)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他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起伏,对生命和时间的流逝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在春天即将逝去的时刻,他看到了牡丹花开尽后的凄凉景象,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感伤和哲思的诗篇,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时光易逝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深深惋惜。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