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着身杨柳上,也令千古动离情。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折杨柳

不合着身杨柳上,也令千古动离情。出自哪首诗?

唐·雍裕之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不合着身杨柳上,也令千古动离情。

作者及朝代

雍裕之,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不详,蜀地(今四川境内)人,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离愁别绪,虽然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并不占据显赫地位,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仍受到后世诗人的赞赏。

作者简介

雍裕之生活在唐代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代,他的诗歌却往往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出自然之美和人间真情,他的诗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译文

柳枝已经折尽,花儿也已落光,请问远行的人何时归来?

这柳条本不应承载如此多的离愁别绪,却也引得千古以来的人们为之动情。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折柳送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远行友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牵挂,前两句“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直接描绘了折柳送别的情景,暗示了离别之时的悲伤和无奈,后两句“不合着身杨柳上,也令千古动离情”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将柳条与离情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离愁别绪的深刻感悟。

赏析

这首诗以折柳送别为题材,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绘,将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柳条”这一意象,既符合古代折柳送别的传统习俗,又赋予了柳条以深刻的情感内涵,诗人还通过“花飞尽”等细节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离别之时的凄凉氛围,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在唐代,折柳送别是一种非常流行的习俗,人们常常在离别之际折下柳枝赠送给友人以表达不舍之情,雍裕之可能也经历过类似的离别场景,因此他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这首诗,唐代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苦难,这种社会背景也可能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