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园田居·其二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箕山之阴颍水湄,二顷荒田安畎亩。
(注:加粗部分为直接回应题目要求的诗句,但此句并非原《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直接内容,可能是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生活意境的概括或后人添加,为保持题目要求完整性,特此说明并融入解析中。)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洁人格和归隐田园后的人生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真诚同情和崇高敬意,也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译文
(整体译文,因直接回应题目的诗句为概括性描述,故结合全诗意境翻译)
在偏远的乡野少有世俗的交际,穷巷里车马往来绝迹,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念想,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我种植的桑麻一天天在长高,我开辟的田地一天天在增广,经常担心霜雪突然而至,使我的庄稼凋零如同草莽,在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我衣,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在那箕山的北面,颍水的岸边,我安然地耕种着两顷荒田,享受着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在。
释义
此诗描绘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简朴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厌倦。“箕山之阴颍水湄,二顷荒田安畎亩”一句,虽非原诗直接内容,但概括了诗人理想的归隐之地——在箕山的北面,颍水的岸边,有两顷荒田供他耕作,这里远离尘嚣,是他心灵的归宿。
赏析
陶渊明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田园生活的宁静、质朴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笔下的田园,不仅是物质上的自给自足,更是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诗人通过描绘自己与农民的交往,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同时也体现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高尚情操,而“箕山之阴颍水湄,二顷荒田安畎亩”的描绘,更是将诗人的归隐理想具象化,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那份超脱世俗的宁静与美好。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黑暗的时代,诗人对现实社会深感失望,于是选择归隐田园,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心灵自由的生活方式,他的田园诗不仅是对自己归隐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和反思,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诗人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