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九日登高处
唐·杜甫
九日开樽仍绝景,西风欹冒且高谈。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北地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不堪今日望,断续似流泉。
(注:为了符合您的关键词要求,我对原诗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和构想,因为历史上杜甫并没有直接以“九日开樽仍绝景,西风欹冒且高谈”为起句的诗作,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这一构想进行。)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九日重阳开酒樽,眼前美景无与伦。
西风斜吹帽儿偏,我们高谈阔论兴正酣。
菊花为何如此苦,竟遭遇两次重阳的凄寒?
北地白云缭绕间,隐士自得其乐心欢畅。
今日眺望远方景,思绪如断续流泉难平澜。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时的情景和心境,首联“九日开樽仍绝景,西风欹冒且高谈”点明了时间和场景,即重阳节开酒樽庆祝,眼前是绝美的景色,西风吹斜了帽子,诗人与友人高谈阔论,颔联“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以菊花自喻,表达了诗人对身世飘零、遭遇不幸的感慨,颈联“北地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则转向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尾联“不堪今日望,断续似流泉”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登高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首联和颔联以重阳节的庆祝和菊花的遭遇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无奈,颈联则通过描绘隐逸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尾联则以思绪如断续流泉为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纷扰和不安,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又有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构想于唐代重阳节期间,杜甫身处异乡,面对重阳佳节的热闹和菊花的凄清,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抒发内心感慨的诗篇,诗中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感慨,又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深刻思考和真挚情感,这首诗也体现了唐代重阳节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