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免见焚书祸,死后重刊党籍碑。的解释

诗词原文

叹史

生前免见焚书祸,死后重刊党籍碑。的解释

朝代:清代

作者:龚自珍

生前免见焚书祸,死后重刊党籍碑。

文字狱兴书自泯,交游绝尽梦初回。

百年心事归平淡,万卷经纶付劫灰。

从此不须谈出处,只留清气在人间。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改革家、诗人,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上书力言漕运和盐政之弊,痛击时弊,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译文

生前有幸避免了因藏书而遭焚的灾祸,死后却又要面对党籍碑文被重新刊刻的命运,文字狱的兴起使得书籍自行湮灭,朋友也断绝殆尽,直到梦醒时分才有所察觉,一生的心事最终归于平淡,万卷的经纶学问也化作了劫灰,从此以后,不必再谈论出处和归宿,只愿留下清正之气在人间。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龚自珍对清代文字狱的深刻反思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首联通过对比生前与死后的遭遇,揭示了文字狱对个人和文化的摧残;颔联进一步描述了文字狱带来的后果,即书籍的消失和友情的断绝;颈联则表达了诗人对一生心血的惋惜和对学问被毁的愤慨;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清气的坚守和对后世的期望。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和凝重的情感,展现了龚自珍对清代文字狱的深刻反思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诗中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文字狱对个人和文化的摧残,以及诗人对清气的坚守和对后世的期望,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龚自珍生活在清代中后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文化专制、社会动荡的时代,文字狱的盛行使得许多文人学士因言获罪,书籍被焚毁,文化受到严重摧残,龚自珍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这种现象深感痛心,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深刻认识到文字狱的危害,并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反思,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醒人们的良知和正义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