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陈迹空搔首,不见斯人但服膺。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忆李十二白

每逢陈迹空搔首,不见斯人但服膺。的意思及出处

唐·杜甫

重忆李生子,高吟泪沾襟。

清风朗月时,把臂入林深。

每逢陈迹空搔首,不见斯人但服膺。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长沉。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再次回忆起李十二白(李白),高声吟诵时泪水沾湿了衣襟,在清风明月的美好时光里,我们曾携手并肩走进深林,每当遇到那些曾经共同游历的地方,我只能空自搔首叹息,再也见不到那位令人敬仰的人了,但他的言行举止我却始终铭记在心,江湖上风波险恶,担心你的船只会长久沉没。

释义

这首诗是杜甫对好友李白的深切怀念,诗中通过回忆与李白的交往,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敬仰和对友人命运的担忧,首联直接点题,表达了对李白的思念之情;颔联描绘了与李白共度的美好时光;颈联则通过“每逢陈迹空搔首,不见斯人但服膺”表达了对李白的怀念和敬仰;尾联则是对李白命运的担忧,以江湖风波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敬仰,颈联“每逢陈迹空搔首,不见斯人但服膺”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怀念之情,又体现了李白在诗人心中的崇高地位,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含蓄,展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深厚情感和艺术造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晚年时期,当时李白已经去世多年,杜甫与李白同为唐代伟大的诗人,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杜甫在晚年时期,常常回忆起与李白共度的美好时光,对李白的才华和命运深感敬佩和担忧,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对李白的怀念和敬仰之情,这首诗不仅是对李白的怀念,也是对杜甫自己人生经历的反思和总结。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