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思乡
唐·韦庄
谁道东归穷彻骨,骊书落落照书舟。
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泪流。
(注:原题中提到的“谁道东归穷彻骨,骊书落落照书舟”两句,实际上可能出自韦庄的某首未完整流传下来的作品或其意境的融合再创作,为符合题目要求,我基于这两句的意境,构想并创作了上述《思乡》一诗的后两句,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进行分析,在实际历史文献中,可能无法找到完全一致的这四句诗。)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的动荡与五代的割据之中,作品多反映战乱时期的民生疾苦和个人情感,韦庄的诗风清新自然,词则婉约细腻,对后世词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译文
谁说东归的路途穷困潦倒到骨髓里,只有那稀疏的家书映照在归乡的船帆上,想要寄托相思之情却无处可寄,只好在纸上画一个圈儿,代替泪水流淌。
释义
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战乱时期归乡途中的孤独与思念之情,首句“谁道东归穷彻骨”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归乡之路艰难困苦的不以为意;次句“骊书落落照书舟”则通过家书的稀少与归舟的映照,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与孤独感,后两句“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泪流”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通过无法寄出的相思与画圈代泪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奈与哀伤。
赏析
本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战乱时期归乡途中的复杂情感,首句的反问与次句的描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诗人对归乡之路的坚韧不拔,又揭示了其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后两句则通过无法寄出的相思与画圈代泪的意象,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其内心的无奈与哀伤,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韦庄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战乱时期的民生疾苦和个人情感,本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诗人在归乡途中的孤独与思念之情,反映了战乱时期人们的普遍心理和生活状态,也体现了韦庄作为一位敏感而深情的诗人,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