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秋日送别
唐·刘禹锡
自违门第秋重老,华发萧萧异别时。
黄菊凋零寒露重,故人零落远山迟。
西风瑟瑟吹衣角,落日凄凄照马嘶。
从此天涯各相忆,梦回犹自泪低垂。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刘禹锡的诗歌创作,善于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受到民歌的熏陶,常常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曲折地表达政治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种种感受。
译文
自从离开家门,秋天仿佛也变得更加苍老,我的白发在风中萧萧作响,与离别时大不相同,黄色的菊花已经凋零,寒露也更加浓重,远方的故人逐渐零落,难以相见,西风瑟瑟地吹着衣角,落日凄凄地照耀着马儿的嘶鸣,从此以后,我们各自天涯,只能在梦中相见,醒来时泪水仍然低垂。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离别时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感伤,首句“自违门第秋重老”点明离别的时间和环境,秋天的苍老与诗人的离别情感相呼应,次句“华发萧萧异别时”则通过描写诗人的白发,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悲伤,接下来的两句“黄菊凋零寒露重,故人零落远山迟”则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和故人的零落,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感伤,最后两句“西风瑟瑟吹衣角,落日凄凄照马嘶,从此天涯各相忆,梦回犹自泪低垂”则通过描写西风、落日等自然景象,以及诗人对故人的思念和泪水,将离别的情感推向高潮。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天为背景,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和离别时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深深思念和对离别的感伤,诗中的语言清新流畅,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如将秋天的苍老与诗人的离别情感相呼应,将黄菊的凋零与故人的零落相类比,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意蕴和内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送别友人时所作,当时,刘禹锡可能正面临着一些人生中的挫折和困境,而友人的离别更是让他倍感孤独和感伤,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感伤,这首诗也反映了刘禹锡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表达了他对友情和人生的珍视和留恋。